庆长文库网

建党初期中共对青年学生开展史学教育论略-凯时88kb88

凯时88kb88-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 正文

2023-01-13 13:35:03

[摘要]中共在建党初期对史学教育至为重视,共产党人以北京大学、上海大学、黄埔军校等为依托,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展开了极具成效的史学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中共既注重唯物史观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史学服务社会的致用功能,同时也注重对革命运动史和国情教育的讲解。中共将史学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教育方式,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转变,在革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史学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青年学生;历史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2-0095-07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杨东(1978—),男,陕西府谷人,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专项项目“延安时期青年学生的史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成效与启示研究”(项目编号:14jdszk060)的阶段性成果。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思潮的大量传播,传统史学教育受到了不少有识之士的批评挞伐,他们纷纷要求变革原有的史学教育传统,倡导新的史学教育体系。中共在成立初期就针对青年学生开展了极具成效的史学教育活动,近年来,学界尽管对中共建党初期相关问题的研究日显繁荣,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有关中共建党前后史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实际上,中共建党前后,在史学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北京大学、上海大学与黄埔军校的史学教育,是极具代表性的。鉴于此,本文拟就中共建党前后的史学教育活动作一粗浅的梳理。一、唯物史观在北京大学中的引进与对教学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p503这种变化在个人层面上在李大钊身上体现出来的变化可谓是一个缩影。

还在中共建党之前,李大钊就先后发表了多篇史论文章。这些文字不仅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初步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在他看来:“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他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2]p200这是李大钊对历史学的认识,也是他开展历史教育所遵循的原则。

李大钊在制定“北大史学系课程指导书”中指出:“本系对于史学,本国与外国并重,盖现代史学,以人类全部之历史为归宿,历史哲学家所谓溥遍史是也。故本国与外国各种史,须汇通观之。”历史强分时代、国界“皆不适当”,学习历史时,“务期本国与外国同一时代之历史,详细比较”,“本国与外国同时代之历史,均宜于同一学年学习。”学史“不习基本科学,则史学无从入门。所谓基本科学者,即人文地理、生物学、人类学及人种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宪法、社会心理学等;必须于二年以内先行学完,乃可以研究史学。”基本科学既习之后,“各种专门的学术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等,亦须次第选习。而宗教史、文学史、哲学史、美术史等,亦可以补通史之不足”。本系最重要之学科是“本国史学概论、本国史学名著讲演、历史学、欧美史学史等”,“本国、外国史学之变迁利病及治史方法,尤宜深知灼见。”考古学“为研究史学之重要外助学科”,今虽尚未添设;“宜先注意学习。统计学亦为史学之重要补助学科。”史学是“以全部人类之历史为归宿,则外国语至为重要”。“本系外国语作为必修科外,各种外国史,均酌定各国原本为必需之参考书。”本系课程,“就史学应有之常识,务求设备完全。至于得此常识以后,欲专研究人类全史,以成所谓世界史或溥遍史;或专研究一国史,如本国史及英、美、法、德、俄、日等国史,或专研究学术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法制史、宗教史等,则任各生之志愿。此则大学院或研究所之责任,而非本系四年内所能谋及。若就此四年内分课程为二组,如本国史组,外国史组,各便择一专攻,则史学应有之常识,恐不完备,造就浅薄,颇不适于复杂之史学。此本系课程之组织与他系不同之点也。”本系“现定必修科为四十单位,选修科及外国文至少亦须满四十单位”。[3]p689-690

由李大钊等人制定的《北大史学系课程指导书》,可谓“是研究史学的门径”[4]p38,由此足见李大钊的史学素养已为人们所认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优长,也在他的历史教学中具体展开运用。1920年7月开始,李大钊相继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社会主义、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并运用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解历史和回答现实问题。不过在众多课程中,李大钊在“唯物史观研究”和“史学思想史”课程上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多的,其成效自然彰显。

第2期杨东:建党初期中共对青年学生开展史学教育论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罗章龙在回忆李大钊讲授《唯物史观》课程时说:“过去的历史课,都不外是按旧史观,照本宣科,不出春秋义法和二十四史范围。而李先生讲授这门课程,在当年是件新鲜事物”,他的讲义“从科学的唯物史观出发,立意创新,内容精当,而且篇幅很多。他在课前亲自散发讲义,每次都有十张八张,的确开全校风气之先,足见他是经过了长期准备的。李先生讲课有系统,兼有条理,而且联系中外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加以印证,具有高度说服力,所以同学们听课十分踊跃,座无虚席,迟到的就站着听讲,这些对我印象至深。”由于“李先生学贯中西,思想新颖,正是这些青年学生所向往和追求的榜样,于是对他深为敬仰,自然就团结在他的周围”[5]p29。楚图南也说:“当我想到我青年时候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时,我不能不纪念和怀想李大钊同志——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和我党的杰出创始人之一。”[6]p6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