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长文库网

本科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研究型教学的探讨-凯时88kb88

凯时88kb88-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2-12-14 13:45:03

摘要: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推动师生有效的互动;同时,也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为促进课堂学习氛围的活跃、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能否适应以及如何适应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和不同规模的本科课堂,有着不同的规律。对本科低年级研究型课堂的深入考察,有助于理解不同层次研究型课堂教学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不断丰富、完善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推动本科历史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研究型教学;翻转课堂;问题导向;本科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73-02

研究型教学,就是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课程主题研究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掌握基本理论和学科方法,并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国内外公认的能有效促进课堂互动、进而提高教学的新的教学模式之一,其特点是“由问题导入”,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讨论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达到教学的目的。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国内并逐步得到推广。与传统模式相比,研究型教学的优越性是不容质疑的,如能把握得当,将能极大地提升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但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对研究型教学也必须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辩证理解和灵活运用,否则会使研究型教学本身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以笔者长期任教的《世界近代史》为例,本人认为,要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有赖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做好一系列的协调工作。

一、教学资源的统筹调配

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培养具有团队协作习惯与能力、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通过华中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第2学期史学基地班必修、第3学期师范生必修)多年来的研究型教学实验,课程组认为,做好本科低年级研究型教学、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首先应做好基础性教学资源的统筹与调配工作。

研究型教学与传统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学生从课题设计、资源搜集、文献分析到论证、表现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而这一切工作的基础保障包括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完成与否和完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研究型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

1.课堂规模的重新设计。研究型教学课堂的基本出发点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一个以上主题任务的论证、文献准备、分析和写作、报告过程;同时,力争所有同学都积极参与所有其他各组主题报告的辩论。由于课堂的学时有限,必须要对现有班级规模进行重新设计。从《世界近代史》课程和国内外其他研究型教学经验来看,文科基础理论必修课课堂规模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30~40人较为理想,这样能够兼顾教师理论教学和课堂研讨的需要。如果是文科专业选修课,则课堂规模应该进一步压缩,以15~20人的规模最为合适。过大的规模难以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机会,也会给个别主动性欠缺的同学提供“搭便车”的条件。从以往实践来看,60人以上课堂的研究型教学,将会出现大量学生只完成本组任务、而很少甚至从不参与他组活动的情况,这对大学教学改革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

2.文献资源的保障。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代高等教育对包括传统纸本、电子数据等在内的文献资源的需求正在急剧增加。研究型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更是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可借阅基本参考书,能够让师生方便、迅速地查找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对部分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除少数“985”高校外,国内多数高校在文献资源保障方面远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科研所需。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参考书单本存量过少,严重影响大批量学生同时借阅的需求与动力;专著等研究型文献过少,难以满足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国内高校图书馆近年来虽然引进了大量中外文数据库,但受传统的经费分配制度影响,大量外文数据库。如springer、sage等这样一些国外应用面极广、查询极为便利的数据库,各高校并未紧密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整库购买。这一情况长期存在且并未因近年来高校办学经费的大幅增长而显著改善,不仅对教师的科研、也将对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带来长期的、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通过教学框架的重设与实施重构师生关系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程教与学由过去的线性关系结构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网状关系结构。教师身份由传统的“讲授者”变为“指导者”、由知识传授的“权威”变为问题探求的共同参与者。这种平等的关系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如何通过良好的课程设置重构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以《世界近代史》为例,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跨度长,前后历时四百年左右;知识范围广,涉及史实、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多个领域,理论性非常强,稍欠把握则会使整个研究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研究型课堂的框架设定上,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不能忽略教师在理论教学和议题设定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具体而言,《世界近代史》教学框架的设定应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层次上,研究型教学可根据学生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而言,研究型课堂学习还主要是方法的学习,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质疑精神的传播。在《世界近代史》课堂学习中,学生提前对课程选题作充分准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通过小组协作撰写发言稿,最后在课堂上宣读并接受提问;每次研讨结束,教师除了对讨论涉及的理论观点、重难点问题做出及时的总结之外,还应对本次研讨活动的全过程做出适当的点评,并由此对后续的研讨设计、学生的分工等问题进行不断的修正。在这一层次,小组协作尤为重要,正如德国教育家洪堡所言:“人的精神活动只有通过协作才能有所进展”。[1]

对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而言,研究型课堂教学应侧重于讨论和研究学科的重要文献,研究文献作者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学习和掌握《世界近代史》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为下一个阶段的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在研究议题的设置上,目前流行的pbl教学观念认为,应坚持从学生的旨趣出发,但笔者则认为不应一味地追求学生的主体性,而应将其与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培养的方向结合起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定一些具有可行性、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课堂议程,然后予以贯彻。从整个《世界近代史》的学习来看,引入、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公共教育的开始就应该接受这种教育,很明显这是不可能,也是不正确的……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过早地引入这种独立研究的方法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1]这一观点对本科一、二年级文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尤其重要。

因此,在《世界近代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对一些理论性较强、学生难以把握的基础问题,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其间析出若干可供思辨的小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诱导、培养学生的学理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学生可在中、短期资料分析中自行获取的知识和观点,则大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独立研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而在集体的讨论和辩论中探寻真知。同时,这种讨论和辩论也不是简单的成果展示,而应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启发成为新问题的起点。在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加大研究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这样更符合国内大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特征。

第三,教学效果的评定上,《世界近代史》研究型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基本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考核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该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协作、课堂的语言表达、课程论文的研究质量以及期末的闭卷考试等多个环节。所有这些环节,都不是一次客观性考试能够决定的学业评价,而是以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宗旨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的考核体系。因此,设计合理的评价表格与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仍可借鉴传统考试方式,对研究型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给定适当的得分比重,并分别设定评分细则,以使得新的考核尽可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总结

总之,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之下,我们实施、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宗旨在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使之迅速适应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当然,在教学改革中,任何教学模式都其一定的合理性。包括“满堂灌”式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也不例外,这种方式在研究型课堂中,仍可部分使用,以便利学生在有限课时内迅速掌握学术研究动态和重要的理论问题;但过多使用,无疑会抑制了学生自主性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过来,研究型教学对于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无疑是一把利器,但在《世界近代史》这一以本科低年级为对象的基础理论课中,过度强调研究型教学的结果也同样是片面的,它会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任何本科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应在充分考虑各自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2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