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长文库网

潜移默化,让生物教学与德育同行-凯时88kb88

凯时88kb88-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3-01-06 10:45:04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生是活泼好动、可塑性强的群体,如果生硬地向他们灌输德育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高尚的品德。

一、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因子,情感渗透德育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为了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教师必须在知识教授上下一番工夫,但也决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现实,进入空洞说教的旋涡。在备课的同时备好德育教学,尽力做到德育与生物科学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载体,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1]

现行的生物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丰富的德育因子,这些因子或显性或隐性,上课前要求我们教师从中提炼德育因子。有些教材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学习《运动系统》时,介绍了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弹性小,易骨折。告诉同学们要特别关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车安全,汽车上要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并理论联系实际,介绍鬼火,就是"磷火",通常会在农村,多于夏季干燥天出现在坟墓间。因为人的骨头里含着磷,磷与水或者碱作用时会产生磷化氢,是可以自燃的气体,质量轻,风一吹就会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确思想,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2]

生物教材大量的搜集并运用了一些有关生物科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医学、生活等各个方面, 有些教材蕴含丰富的德育因子需要从中挖掘,属于隐性教材,如心脑血管的保护一课中,介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现状,心脑血管日趋年轻化,最年轻得到20岁,30岁,40岁以上的人百分之八十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血管堵塞,每5个死亡病人就有2个心脑血管患者。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社会情感。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找到教材中德育的较好切入点,同时,平时也应该注意多从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积累一些资料,以备在需要时用。

二、在多媒体教学中,直观形象地渗透德育

教师应当将教学内容的生活价值以适当的方式揭示给学生,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课的教学过程艺术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

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在我国的珍稀动物一节中,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并找出动物濒危的原因,在课堂最后5分钟放映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时的照片和视频等,视频中展示一条大狗为了救助主人来回跑向援救人员发出不一样的叫声,引起了注意,后来在大狗的带领下,成功地救起了大狗的主人。在观看中,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好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 在画面、声音和音乐的刺激下,大狗的行为让学生心里产生共鸣——保护身边的动物从我做起。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这一资料片的观看,很自然的渗透了德育。

三、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灵活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组内学生的相对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如动手操作能力强些的同学当“实验员”,作文水平高、文笔优美者的同学充任“书记员”,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文字加工;胆子大些、语言组织能力强、表达条理清晰的同学当“报告员”,对小组学习结果向外发布信息,并随时解答别人提出的疑问。而由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成员之间的分工任务可经常性地进行轮换,以期使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小组每一份“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作用最大、涉及面最宽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问,因此,生物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这样,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寓教于情境、情感、娱乐之中,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从而在道德上受到影响,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生物课程标准》

[2]谌萍.江西教育教研版 江西教育杂志社 2016.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