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长文库网

基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凯时88kb88

凯时88kb88-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3-01-06 14:45:04

摘要: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工科课程体系要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素质;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能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改革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课程总体设计来带动=和推进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的重要前提。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理工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积极面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积极推进工科课程体系改革,为学校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理工类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重任。工程创新人才是指那些能紧密联系社会环境,能对多学科的知识进行集成和创新,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系统性工程问题的人才。这种人才是通识型人才质量与多样化工程专业人才质量的有机结合,除了需要具有自然科学、数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统一技能,包括:(1)工程科学(分析)、系统集成(综合)、工程设计、产品实现的能力;(2)跨学科知识整合、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3)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4)全球视角、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5)团队合作的能力;(6)创新和决策的能力;(7)继续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具备解决“大工程”、“大系统”、“全过程”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

上述这些能力和素质的获得需要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一直沿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论”式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这种模式下的公共基础课着重为学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学科基础课着重建立宽厚学科知识基础,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有学者比喻这种课程模式下人才培养犹如建造大楼,先打好地基,再建大楼结构,最后是内部装修。我校在借鉴这种模式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即把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比喻成种树,可以让树根、树干和树叶同时生长。为此我校提出贯通式课程设计理念,力保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l一4年级的培养目标,根据各年级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并妥善安排好每门课程的修读顺序,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贯通式课程体系为例,该专业对传统层次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其区分为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科学性系列课程和侧重工程实践的工程性系列课程,并把后者提前与数理基础课程并行讲授,为实施本科全过程课内外结合的贯通式创新实践活动创造条件。通过体现在“贯通式课程”中的阶段性知识融合,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的由浅入深、融会贯通,形成“宽深厚”的知识体系(图见下页)。

二、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1.夯实基础,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

我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加强大学英语、工程制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工学、大学化学、计算机应用、工程实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我校基础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对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数学系列课程、物理系列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进行了重点改革。

(1)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改革。为适应学校人才培养国际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英语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大学英语必修学分为8学分,开设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更高阶段3个层次模块的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即基础阶段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通识类全英教学课程。通识类全英教学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a班、b班和创新班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初有以下情况之一可申请免修(或申请以考代修)第二学期4学分的提高阶段英语:①第一学期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600分以上;②雅思成绩总分达到7分以上(单科成绩不低于6.5分);⑧托福成绩达到90分以上。申请免修的学生课程成绩单以相关科目记载,不计学分,学生须选修其他4学分的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此外,雅思成绩达到7分以上或托福成绩达到90分以上,可替代英语六级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英语资格条件。

(2)数学系列课程改革。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用数学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数学类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基础要求与专业需求设置基本模块和选择模块,基本模块包含微积分、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实验4门课程,选择模块包含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程3门课程。各学院根据学科、生源进行选择,实行分类教学。

(3)物理系列课程改革。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制订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物理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大学物理按学科分层次设置课程,充分考虑各层次方向不同和所需物理课学时的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侧重;同一层次的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授课内容有所侧重,为专业的后续课程做好必要的理论铺垫。

2.强化素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程是我校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体系,力图引导学生从本科教育中最基本的领域获得广泛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及主要思路,拓展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从而为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

学校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涵盖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等十大模块。根据目前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我校建设200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人文科学领域100门,社会科学领域70门,科学技术领域30门,各科学生也需要修满相应学分。

3.打造平台,实施学科平台课程计划

按照现代高素质创新性工程师质量规格要求,学校探索按学科大类进行人才培养和组织教学工作,确定了平台课程建设方案。整合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夯实和拓宽学生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学科平台课程建设主要针对学科基础课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课程。

纵向平台课程建设包括两大类专业:一是属于不同学院、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二是同类

或相近专业。第一类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做到基本统一;第二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必须要有80%以上的相同课程,构成专业学科基础大平台。各学院原则上不能重复开设相同的平台课程,只能由教学质量较高的学院为主开设。大平台的系列课程按系统化思路建设,重点搞好课程内容取舍及其编排顺序、教材建设和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发等。每门课程也按模块化建设,促使系列平台课程向精品化、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横向平台课程是指教学覆盖面大的学科基础课程。一方面整合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组织考试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形成特色明显的模块化、网络化精品课程。2005年以来,重点建设了基础力学类平台课程、机械类平台课程、化类平台课程、电类平台课程和计算机类平台课程5个系列的平台课程。

三、开设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化能力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创业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本科教学工作重点。学校要求各学院根据专业所属行业的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构建有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合作办学,联合设置课程和培养学生,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各专业积极开设体验型、自学型、研究型、讨论型、网络型等特色课程,开放部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供高年级学生选修。各专业设置若干满足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跨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模块。

1.新生研讨课建设

2010年以来,学校从本科生综合培养方案的修订着手,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开发建设新课型,着手实施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计划。新生研讨课专为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一种以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点的新型课程。开设新生研讨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推动名师上讲台: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缩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下为新生提供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探索一种以师生互动、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

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打破常规的单纯考试形式,而是充分结合课程的学习特点,通过小组讨论、陈述、英文翻译、师生互动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课程结束后对相关课题所撰写的科技论文水平来综合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新生研讨课的考核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引发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学校目前在创新班中率先开出新生研讨课程,要求创新班在大学一年级中每学期至少开设1门研讨课程,同时要求至少开设l门学科导论课,由学科带头人主讲。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纳入本专业培养计划中。

2.创业课程建设

(1)构建创业教育核心课程。该核心课程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学、创业概论、创业实务等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构建创业教育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由“三创”(创造、创新、创业)类课程组成,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风险投资等课程。该系列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满足学生专业培养和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需要。

(3)全面铺开“三个一”创业通识必修课程。每个专业必须开设“三个一”创业课程,其中基础类专业开设一门学科前沿专题课(可与专题研讨课相结合)、完成一份专业调研报告、提出一项创意;应用类专业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创业教育课(经济与管理通识课程模块)、完成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此外,所有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专业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

3.双语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学校自2001年开始启动双语教学工作,通过选派教师赴国外专修双语教学、安排归国留学人员承担双语课程、开设双语教学试点班、制订双语教学课程质量标准和教学规范等措施,稳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数量。目前全校己开设200多门双语教学课程。

为加快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学校2011年启动全英语教学专业和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对全英语教学专业和全英语教学课程(语言类及体育课程除外)采取立项申报的形式进行建设和管理,2011年立项建设了5个全英语教学专业和66门全英语教学课程。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以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遵循“整合优化,集成系统”原则,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构建了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和基础实验)、专业实践(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实践(学科和科技竞赛、学生研究计划、百步梯攀登计划、各类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思想政治实践、文化艺术实践等)4个部分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创新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

上述4部分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课内、课外、社会3个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鼓励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将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环节集中起来,作为实验课程单独开设,加大各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综合利用各课程所学的知识。建立包含基础性实验、综合提高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开放设计性实验在内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中选修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实践。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

责任编辑:余大品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