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长文库网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实推进“三生教育”-凯时88kb88

凯时88kb88-尊龙人生就要博旧版 >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 正文

2022-11-04 15:35:10

编者按:从2008年秋季学期起,“三生教育”已在云南省6个试点州市的78个试点县(市、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展开。“三生教育”的实施,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支持,受到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普遍赞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为进一步推进“三生教育”,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于10月28日召开了研讨会。本刊上期已刊发了部分发言,这期继续刊发如下4篇文章。

“三生教育”是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而提出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昆明市教育局结合实际,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三生教育”,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统筹协调,全面动员

我们在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成立了昆明市教育局“三生教育”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三生教育”在局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安排下,各职能处室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为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三生教育”的指导,我们按照省教育厅下发的文件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制定并印发了《昆明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并于9月13日召开了“三生教育”动员大会,对昆明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三生教育”进行了安排。14个县(市、区)也相继成立领导机构,制订工作计划。

二、认真筹划,精心组织,注重教师教科研环节

我们按要求在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全面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为加强对学校教学的指导和管理,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印发了《关于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教学指导建议》,明确了“三生教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教学建议。组织学校做好“三生教育”教材征订工作,全市按要求征订教材,幼教为66727册,三年级为92756册,五年级为91793册,七年级为88406册,高一年级为263315册,中职为17750册,大专院校为31000册。9月3日~4日,我们选派了15人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培训。培训回来后,教科院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先行的重要性,在教材没有配送到学校的情况下,结合省级培训内容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先后组织了中学、中职“三生教育”教材、教法研讨和培训活动,举办“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参与式教学示范活动”。幼教阶段建立各县区教研室与幼儿园的“三生教育”研究网络,确定试验点并有专人负责。郊县以县机关幼儿园为试点,4城区确定了6所试点幼儿园。

三、重实效、重结合、重传承,把“三生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实践环节

“三生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息息相关,但其内涵又更为丰富和精深,外延更为宽广。在实际工作中既不能取而代之,又不能分割成独立的两项工作,应该是资源共享,融会贯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把“三生教育”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小学生不畏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情操和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与加强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好《中小学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动员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市“四创两争”创建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制纪律、诚实守信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创新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和谐的精神文化、师生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家校文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科技、艺术、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设立文化走廊、德育走廊,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以诵读传统经典美文,传承民族文化等活动为载体,贯穿人文和情感教育,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把生命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增强爱心和责任感,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求,构建沟通学生心理的桥梁,采取预防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节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与管理,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成开展“三生教育”的活动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场所的功能,挖掘资源,结合“三生教育”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

结合“三生教育”工作,新学期开学以来,昆明市教育局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了普及救护知识、节约用电、人人讲诚信、公民道德日主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育人氛围

“三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现代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为做好昆明市“三生教育”的宣传工作,昆明市教育局充分发挥网络和电视传媒的宣传优势,在昆明教育电视台、昆明教育信息港开设了“三生教育”专栏,及时反映工作情况,让师生、家长、社会人士都能了解“三生教育”的实施情况,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三生教育”。9月11日,昆明教育电视台专访了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深度报道了“三生教育”的实质内涵。昆明市教育局与云南教育报刊社合作,把《云南教育》11月刊做成《昆明“三生教育”专刊》,小结、宣传、交流学校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措施、方法、成效及师生、家长的感悟和体会,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和促进市三生教育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常规化发展。

在前一阶段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我们感到“三生教育”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当前,昆明市“三生教育”已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认识“三生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处理好“三生教育”与科学课程教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三生教育”向纵深推进。我们认为应该而且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生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三生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三生教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生教育”,就是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要看是否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否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一)“三生教育”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

从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看,英、美、法、德、芬、日、韩、印等许多国家,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政策考虑。如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适应时代要求的基本生存能力、创造力、交流合作能力与信息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理解力,身心健康等品质都是各国基础教育期待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三生教育”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一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帮助学生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二是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三是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三生教育”体系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它整合了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紧扣社会发展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自成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方法具体,内容既立足人的基本需求,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二)“三生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而且要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本,以促进学士的全面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发挥教师在教育中重要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课程价值上,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上,加强与现代社会、生存、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知识,很多学习内容体现学科综合性,因而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和机会,为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和多角度审视思考问题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程实施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和应用所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程评价上,突出发展性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体验,淡化笔试测查,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体现了充分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创造。“三生教育”课程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机会。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校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开发的课程。“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校彰显个性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受到学生、社会和家长的普遍认同,是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力补充和理论、实践的创新。

(三)“三生教育”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时代,是思考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发展前景的时代,对人赋予了充分的人文关怀。全面发展是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从课程教学看是指促进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学生角度看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的多元智能之间、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展后劲上,不仅要满足学生现在的学习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应试教育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重视考试分数忽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评价模式使教育异化、学校异化、课堂异化,从而培养出来的人也产生异化。因智商与情商不协调的而发生的事件发人深省。

应用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提高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发展能力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三生教育”注意了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语、数、外、政、地、史、体、音、美等多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德育课程与“三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三生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更要立足于学生的将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让学生现在掌握好“双基”,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三生教育”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三生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其一,“三生教育”在课程目标上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要求,从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三生教育”包含了生命、生存、生活三个依次递进的人生过程,紧密结合素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来进行,实现了跨学科整合,做到了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在德、智、体三者中,尽管德居首位,但德的首位常被智力所取代,结果导致许多学生道德缺失。因此,我们在关注学生智力成长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道德生活,应关注其道德品质的培养,促进他们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发展。“三生教育”注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实施“三生教育”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六、正确看待“三生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推进“三生教育”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的、唯物史观的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是观察、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理论。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生教育”,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既要科学地、客观地肯定“三生教育”的成绩和进步,又要科学地、客观地正视出现的争议和问题。

(一)正确看待对“三生教育”的不同看法

首先,如何处理好“三生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一些一线教师认为:“三生教育”离开了具体的学科背景材料的支撑,是否会成“梁上君子”,既不挨天又不接地。有的语文老师谈到,语文即生活,作为母语课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它的“工具性”作用,更要关注它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悟生命。其间蕴涵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高度关注,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文本中感受人性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灿烂与辉煌,领略世界的丰富与神奇,促进每个生命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生物课老师谈到,生物作为一门科学,它给学生带来了理性的思考,作为生物界的一个个体的人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它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作为一门技术,它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伦理道德的争论。

其次,与环境问题一样,“三生教育”中的每一个论题都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倡导绿色消费”这一论题,涉及多门学科,甚至涉及生态与伦理领域。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集体优势上好“三生教育”课,是一个较难操作的问题。

(二)加大课程执行力,切实推进“三生教育”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把握三生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开好“三生教育”课程。要进一步整合教研部门、教育督导部门的力量,加强督导检查和教学研究。

二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培养教学骨干。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三生教育”课程,但承担教学任务的一般是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课教师,他们对“三生教育”的认识和有关问题讨论还不够,加之教师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这样说,单凭一两次培训并不能完全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理念。目前,“三生教育”优秀案例紧缺,有效的教研活动尚未开展起来。

三是加快评价研究。一方面,尽管“三生教育”实施意见中提出多元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加强评价的教育功能,评价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相结合等等。这些评价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缺乏操作简便易行的方案,使得“三生教育”课程与体艺课程一样,应有的地位在学校里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尽管在“三生教育”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但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创新的精神,探索的勇气,推进“三生教育”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紧密联系现代新昆明建设的实际,在高中阶段努力探索培养适应现代新昆明的建设者。如中职开展“三生教育”要围绕关于生命的话题、生存的智慧、创设美好生活、心理健康指导、创新、创业指导课、法制课、公德及职业道德课、就业应聘指导课、公共礼仪课、劳动课、普通话训练、艺术欣赏课和社会考察课等全面展开,把提高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健全学生体魄,使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要联系学科课程教学的实际,在学科教学中加以渗透。要整合学校学科课程的教学力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三要改进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如鼓励不同学科的2~3位教师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同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积极探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三生教育”。如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社区服务,社会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立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自身探索创新的意识,多方位,多途径搜索,整理资料的信息素养及全心全意回报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倡导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要引导学生开展有关的实验、调查、访谈等信息搜集活动,通过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民主意识,学会尊重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并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生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三生教育”,而且要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三生教育”,使之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保障“教育强市”战略的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 王世赋◇

  • 上一篇:
  • 下一篇:
网站地图